“立師德 正師風 鑄師魂
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設教育強國”
——資環學院教師學習《意見》心得體會
編者按:2024年9月10日是我國第40個教師節,為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精神,全面展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立德樹人、自信自強的精神風貌,引導廣大教師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團結凝聚廣大教師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态投身教育強國建設實踐,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資環學院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意見》内容,并結合自身工作和學習情況交流學習體會。現摘錄部分教師的發言材料,供大家讨論交流。
副院長 龍雨萍副教授:《意見》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道路。它讓我深刻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靈魂的塑造與精神的傳承。在新時代的浪潮下,高校教師要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将高尚的師德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之中。在每一次的課堂講授、每一次與學生的交流互動中,密切關注學生們的成長。同時,我們還應緻力于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以自身的言行舉止影響和感染學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社會責任感和家國情懷。在專業素養方面,我們要不斷探索學科前沿,更新教育理念,将先進的教學方法運用到實踐中,打造高效、靈動的課堂,為學生們開啟知識的大門。我們要通過不斷磨砺和提升自我,在教育的舞台上更好地展現自身價值,為國家和社會輸送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為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與力量!
副院長 孫小舟教授:學習《意見》後,我對高校教師的使命與責任有了更為深刻的感悟。《禮記・文王世子》裡有一句話,“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古代教育家的這句名言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品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家精神的培養,首先需要我們擁有奉獻之心。正如李商隐所言:“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我們應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為學生帶來光明與希望。其次要有仁愛之心,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無論學生的背景如何,都應給予他們平等的教育機會。同時我們要終身學習,“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知識疊代加快的新時代,隻有持續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才能更好地教導學生。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将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努力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用自己的知識和智慧,為學生開啟知識的大門。用愛心、耐心、責任心和平等心,陪伴他們度過大學時光。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負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地理科學系主任 李權國教授:教師節來臨之際,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深深的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持續關注,作為地理科學師範類專業負責人,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将以這份意見為指導,積極改革地理科學師範類專業認證,推進培養模式改革。在教育家精神引領下,不斷提升自己的教書育人能力,努力成為一名高素質、專業化的教育工作者,為培養新時代的接班人貢獻自己的力量。
旅遊管理系主任 王天天副教授:随着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近期,我認真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深感此文件對于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動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以下是我在學習過程中的幾點體會:首先,文件強調了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性。作為一名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我認為這種精神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的傳授上,更體現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引導上。我們要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次,《意見》指出要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在日常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養。隻有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赢得學生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在旅遊管理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案例教學等方式,将誠信經營、環境保護等理念融入其中,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樹立起正确的職業觀。總之,《意見》為我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在未來的工作中,我将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自我,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為培養更多優秀人才貢獻力量。
副教授 郭超博士:《意見》為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确立了奮鬥目标,提供了行動指南。《意見》發布正值我國第40個教師節前夕,回望來時路,一代又一代教師不忘初心、懷揣仁心、滿懷雄心,譜寫了我國教育事業的輝煌篇章。新時代,我們更應讓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心之所向”,為教育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複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意見》将“加強教師隊伍思想政治建設”“涵養高尚師德師風”置于開篇位置,強調了教師在立德樹人中的關鍵作用。我們在日常實際工作中,必須引導教師修身立德,守住教育初心,以“大我之心”肩負起教書育人的神聖使命。
徐志雄博士:“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從教的第一标準,廣大教師要積極學習“全國最美教師”的典型案例,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規範職業行為,恪守師德底線,在教書育人中将師德師風和教育家精神融入課程體系,以愛為魂,以德育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基礎,數字時代教師應立足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全面提升自身的學識能力,創新教學模式方法,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并将前沿知識反哺于課堂教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廣大教師應主動弘揚教育家精神,踐行“四有好老師”理念,争做學生發展的“四個引路人”,成為當之無愧的“大先生”。
何曉麗博士:《意見》的出台,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高校教師的發展道路。對于我們地理科學專業教師而言,更是意義重大。它讓我們更加堅定了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地理學科在國家的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城鄉規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我們應将專業知識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教學中,我們要以高尚的師德師風為典範,以身作則,引導學生樹立正确的價值觀和科學觀。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緊跟學科前沿,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理念融入教學,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地理專業人才。我們應積極響應《意見》,以教育家精神為引領,為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貢獻力量,助力國家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劉雙圓博士:《意見》強調,新時代教師要“堅定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強化教育家精神引領,提升教師教書育人能力”,提醒我們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将教育家精神轉化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不斷追求卓越和提升自己教學科研水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指示,既要精于“授業”、“解惑”,更要以“傳道”為責任和使命,做“經師”和“人師”統一的肩負社會責任的優秀教師。“言為士則、行為世範”,選擇當老師就選擇了責任,就要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弘揚和踐行教育家精神,做學生錘煉品格的引路人。追求是前進的動力、是向着更高層次奮進的引領。陶行知先生說:“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這就要求老師始終處于學習狀态,站在知識發展前沿,刻苦鑽研、嚴謹笃學,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作為一名教師,要有進取精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砥砺前行。以堅定的信念、追求卓越的幹勁、不忘初心的使命感,在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提升上下功夫,持續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副教授 文力博士:恰逢9月10日教師節,通過學習《意見》,讓我深切的感受到肩上的責任和使命将更加重大,隻有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素質,深化教師的專業化技術水平,才可以不辱使命,才能對得起大學教師這無限光榮的職業。我會更加堅定的愛崗敬業,熱愛教育事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熱愛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教育教學科研水平,在思想上加強理想信念學習,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在工作中以身邊的師德師風高尚優秀的典型為榜樣,積極學習他們的優秀事迹,争取做一個讓黨放心,讓學生家長滿意的好教師。
教授 唐克敏博士:從教二十餘載,仍然不時地被學生感動到。感謝我的學生們,是他們讓我覺得自己越來越好。時值教師節,想跟學生們說幾句:如果你覺得世界不完美,就請用你的才華和努力讓其完美!同時,緻敬教育戰線上辛苦工作、奮力向前的同道們!感謝用心點撥過我的長者與師輩們!“你是什麼樣,中國就是什麼樣!”“我生來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視平庸的溝壑。我生來就是人傑而非草芥,我站在偉人之肩藐視卑微的懦夫。”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品德、知識和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貢獻的人,從而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同時,我們也需要以自己的行動和精神,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
副教授 何珍:作為一名旅遊管理專業的教師,《意見》的出台不僅為我們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也為旅遊管理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旅遊管理專業作為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紮實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将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市場應變能力,讓他們能夠更好地适應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和變化。同時,我也意識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肩負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在旅遊管理教育中,我将努力将中國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文化特色融入課程,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夠深刻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旅遊管理專業也需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我将鼓勵學生學習外語,了解國際旅遊市場,培養他們的國際競争力,為我國旅遊業的國際化發展貢獻力量。總之,我将以《意見》為指導,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為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旅遊管理專業人才而不懈努力。